分手后,不管前任有没说分手理由(曾经聊过,即使对方说出来的分手理由,也未必真实),挽回者都应该梳理情况,尝试自己总结出一个贴合实际的原因。这个过程叫「归因」。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他的归因理论中,将其分为两种形式。一种是性格归因(常被称为向内归因)。
比如:学习不好,是贪玩,不努力,没好好听课。
一种是情景归因(常被称为向外归因)。
比如:学习不好,是智能手机,是学习氛围,是老师讲得太枯燥。在挽回爱情这件事上,其实还可以再细分一下:有利于自己,有利于前任。
大家喜欢用哪种?
大多数情况,都喜欢向内归因,并且是利于自己的向内归因。“我这个人太老实不会花言巧语,前任是那种喜欢听甜言蜜语的人。”类似这种。这样归因很简单,甚至自己很爽(你或许不会承认这点),因为它可以合理解释自己的处境。但!往往不够客观。归因是为了后续的挽回计划服务的。不归因,用我们Huang老师的话说,那是开碰碰车,撞过去,弹开,撞过去,弹开……
归因不够客观呢?
用我的话说,就是舍近求远,甚至是南辕北辙,自找麻烦。
该怎么办?
归因的客观性,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理性程度,以及对待感情的经验。
所以?
去学如何理性看待问题?去体验更多的感情,学习更多的经验?
不!
等你做完这些,也不用归因了,黄花菜都凉了。两种方式。
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
找别人帮你归因。别人去看你的时候,会多出一分理性。但不建议你找自己的死党,或者自己的闺蜜这类平常好到穿一条裤子的人。因为很大概率,他们依旧是站在你的角度,顾及你的感受,从而得出迎合你的结论。你可以考虑找那些跟自己私人生活交集不那么多,比较理性,感情比较幸福的人(别找一堆同样在感情中郁郁不得志的人互吐苦水)。同事、以前挺熟现在比较少联系的同学、前任的一些朋友都可以。把自己的处境告诉他们,这个过程中,不要去说自己的理解,你只阐述过程,咨询他们的看法。然后整理出这些人的看法,观察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性?自己的理解与他们有没有共同性?有没有什么差异?这些差异是否客观,是否合理?
如果找前任那边的朋友,注意一点。
不要找跟前任太熟的,因为你的一举一动,很容易传到前任的耳朵里,这样的行为容易带给前任不同的理解,从而阻碍后续的挽回计划。其次你要知道,既然是对方的朋友,如果是很熟的那种,跟刚才说的一样,他们的倾向性同样在前任那里,或许会提供给你不同的角度,但往往也不是那么贴近现实。
我们要的是什么?尽可能贴近现实。
强迫自己去填空
如果你感觉拉不下脸,或者没有朋友,想自己的事自己办?但又没办法做到理性,也没什么感情经验?
怎么办?
比较建议的一种方式,就是强迫自己,把归因的过程,当成填空题去做。你可以用一个文档,分成上下两部分。
上部分是性格归因(向内)。
下部分是情景归因(向外)。
然后告诉自己:这是一道填空题,是否能得分,得多少分,取决于两点。
a、不能空白,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是空白的,答案就作废。
b、上下两部分不能差别过大。比如向内归因一大堆,向外归因一两条。
用这样的方式强迫自己去做这道题。哪怕自己不是这样想的,觉得不合理,为了填,你也先填上去。过程一定要记录体现到字面上,不要躺在床上光用脑子想,那样只会想了后面的又忘记前面。当你做出这份东西,也符合前面两个标准了,没有空白,上下相差不多,是不是就完成了?还没。可以做得再细一点。你再把这份文档,从中间画条线下来,使其分为左右两个部分。
左边是利于自己的部分,右边是利于前任的部分。然后看看,左右之间平衡吗?会不会相差太大?如果会,继续通过删减,增加的方式,使其对称一些。
好,左右对称了?那上下还对称吗?如果没有,重复它。总之这就是一个培养强迫症的填空题,通过这个过程,你最终要得到一个比较好看,排版简洁美观的文档。内因和外因的其实都是比较模糊的概念,「主观能动性」很大,也存在彼此影响的关系。通过这种重复打磨的过程,也是逼着自己去理解事情,去赋予这些因素较为清晰的概念,同时做出一个「轻重缓急」的取舍。当你最终得出的答案,你能够将其串成一条线,能解释清楚这其中的因果,说出它们理解角度上的差异,你自然而然就收获到你想要的归因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