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婚姻里,做一个有“共情力”的爱人有多重要?

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男性朋友,或者说自家老公就是这样的人:向他们讲述自己受到委屈,并且希望得到安慰时,对方毫无情绪波动,脱口而出 “至于吗?”,甚至会批评你的不是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,第一时间想到,然后分享给他,对方不仅无法理解,甚至反问你 “这有什么意思?自己花了时间、精力准备的饭菜,对方总是嫌这嫌那,各种挑毛病;自己懊悔粗心或者无意犯下的错误,对方却落井下石,嘲讽、不屑一顾,扬言如果换做是他,肯定不会像你一样;

对方无法分担你的悲伤,无法分享你的喜悦,理解不了你的想法,体贴不了你的苦楚。这是典型的“共情力”缺失的表现。所谓共情力,就是读懂他人情绪的能力。产生共情,就是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去了解他人的思想、情感和心事,而对方在向你倾诉的同时又不会产生不安全感。那么 “共情” 有哪几种类型呢?

第一类是认知共情。

即对方至少知道我们现在的心情,能够从我们的角度看问题,从认知上了解我们目前的状态,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,对方心里是明确的,不会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。

第二类是同情心共情。

即对方了解到了我们的感受,一起进入了同一个步调,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我们。但是,这仍然不算是真正的共情,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情感体验,对方也只是关心,并非真切地代入到我们的情感体验之中。这其实有点像“同情心”,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,只是情绪的感染。 
在婚姻里,做一个有“共情力”的爱人有多重要?插图
第三种是个性化共情。

即对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。

如何体会这种共情呢?

可以试想一下你正在看一部恐怖片,随着剧情推进、配乐刺激,紧张气氛逐渐增强,你的心也随之被吊起,突然,一个可怕的东西出现在了屏幕上,油然而生的恐怖感可能会吓得你从位置上弹起来,甚至大喊。电影成功地塑造了这种恐怖氛围,而屏幕前的你也切实体验到了这种恐惧。

那么,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与对方“共情”呢?

纽约时报畅销书《亲密关系心理学》为我们提供了和对方建立共情联系的3A原则。A1原则,每天找出一段两人单独相处的时间。在这段时间里,双方都要全身心投入,不受外界打扰。夫妻双方可以把晚饭后的15分钟空出来,两人坐在一起,聊聊生活的琐事,就像和自己的朋友交谈一样。华师大的戴建业教授,在节目上表示,男人有些话不跟女人说,但是会和兄弟说,甚至不需要言语,仅凭几杯酒就能懂对方,给对方慰藉,这其实就是一种共情。

好的婚姻也需要这样的共情。

过周末时,双方可以一起挑选一部彼此都感兴趣的电影,在散场后讨论讨论故事情节;或者一起看完电视后,谈谈对刚刚节目的看法。事件都很简单,我们和对方产生共情并不需要很正式的谈话,话题也不用过于严肃,相反的,轻松的谈话反而更能加深情感交流。

A2原则,要求双方对彼此产生依恋。

1、双方必须在一起。只有近距离相处,才有产生依恋的可能性。拿孩子打比方,如果父母不在身边,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依恋是非常薄弱的。

如果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在工作和整个大家庭上,那必然会忽略另一半的感情需求,依恋也就无从谈起了。

2、必须要有对方的反馈。即使我们有时间陪着对方,但是如果不去关心对方,不去与对方交流,是无法产生深层链接的,依恋依旧无法形成。

赫尔巴特在研究儿童心理与教育理论是很好的例子,在儿童幼年时期,即使母亲一直陪在身边,但如果母亲只醉心于自己的世界,没有与孩子进行互动,那么这种母子依恋是很脆弱的,没有任何保障。

3、必须要包容对方。真正的爱是包容,愿意包容,才能有更多改变的可能,这样的依恋才是稳固的。

A3原则,与对方保持一种和谐相处的模式。

这意味着我们与另一半要始终保持在同一“频道”上,也就是“共频”,特别是当两人身处异地的时候。这需要我们能认真照顾对方的感受,让对方产生依恋,需要我们能够及时地关注到对方的需求。

沈复《浮生六记》中有这样一句“闲时与你立黄昏,灶前笑问粥可温”。

缺乏共情的婚姻里就像住着一颗定时炸弹,随时都会爆炸,不仅影响夫妻感情,也会影响家庭和睦。对于夫妻来讲,彼此共情是一种境界,也是一种能力,需要我们尽力为之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1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图片